乐鱼优惠

你的位置: 乐鱼优惠 > 产品展示 >
产品展示
为什么说淞沪会战是一场“双输”的悲剧?
发布日期:2024-12-19 18:33    点击次数:170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突然爆发,中日之间的关系,快速地恶化了。8月13日,过了一个月,中日两军在上海展开了激烈的淞沪会战。这场历经三个月的战役,不但改变了,中国抗战的态势,并且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过当硝烟缓缓地渐渐消散了之时,人们惊讶地发觉:这竟是的一场双方都付出了极为惨重代价的“双输之战”。为什么会这样?让我们再次去看这段历史,去探寻在这段历史里面的战略上的得与失。

淞沪会战爆发的背景挺复杂的。《中日战争史》上有记载,卢沟桥事变发生之后,日本加快了对华北的军事行动速度,蒋介石为避免华北与华中一同被敌人占领,就决定在上海发动一场大规模的作战行动,其目的是将日军的主力部队吸引过来8月9日,日本海军陆战队员大山勇夫和酒井隆在上海虹桥机场被开枪击毙,此事便成为了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中国方面在这场战役中既有得也有失。从积极方面来看,首先战略意图得到了实现。日本一开始打算主要进攻华北地区,不过淞沪会战这个情况出现了,它就不得不把主力部队调到上海去了,这样就给中国争取到了很珍贵的战略缓冲时间。其次这场战役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纽约时报》当时有报道说淞沪会战那惨烈的样子把西方世界给震惊了,还引发了对中国的同情。这场现代战争,最终给中国军队,带来了极为珍贵的实战经验。

不过中国在这场战役中的损失也是巨大的。军事史学家李德·哈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略分析》中讲到中国在淞沪会战里损失了精锐部队,这对于后续的抗战产生了极为巨大的不良影响。维基百科里的资料表明,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这段时间,伤亡的人数大约在25万到30万这个范围里。其中德国训练的精锐师损失尤为惨重。据《蒋介石与现代中国》一书记载,在1937年10月5日至9日短短五天时间内,德械师就损失过半。另外上海陷入敌手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很大的损失。那个时候中国最为关键的工商业中心是上海,上海要是沦陷了,中国就失去了重要的经济支撑。

一个具体的战斗例子能呈现战斗的残酷样态。在罗店战役里,中国的第36师跟日军展开了猛烈的巷战。那时候参与战斗的那些老战士回忆说,双方在窄窄的街道上进行近身搏斗,伤亡状况特别严重。这场战斗持续了好多天,最后是以中国军队的撤退结束的,不过却大大消耗了日军的兵力。

日本在军事方面获得了胜利,把上海给占领了,也给进攻南京做好了铺垫。可这场胜利根本就不值当,没得到什么好处反而损失大。日本的“三个月灭亡中国”这一计划,最终以失败了终。日本陆军大将松井石根在战后的回忆录里讲:“咱们把中国军队的抵抗能力给大大地看低了。”第二日军在这次战役里的伤亡比预料的多了很多日本防卫厅战史室有过统计,在淞沪会战里,日军死掉了19614人,受伤大概80000人,作战时的伤亡总数是98417人。最后日本的国际形象因为这场战役受到了极大的破坏。美国的历史学家约翰·托兰德在《日本帝国的兴亡》这本书里讲道:“淞沪会战期间日军所做的那些残暴行为,让国际社会对日本的同情一下子就降低了很多。”

从大的方面来讲,淞沪会战给整个抗日战争以及世界局势都带来了很深的影响。它把日本想要快速打赢的幻想给打破了,让中日之间的冲突进入到全面战争的轨道。在这个时候呢,这场战役还让国际社会开始重视远东地区的局势,给后面的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提前做了准备。

著名军事专家罗伯特·奥康纳在《现代战争分析》这本书中讲道:“淞沪会战乃是一个典型的‘双输’事例。它使我们清楚,在现代战争之中,胜负的界限常常并非十分明晰,即便在军事层面取得了胜利,也有极大可能会引发战略上的失败。”

回想淞沪会战,我们得想想:当遭遇强大敌人入侵时,怎么在牺牲和保全当中做出艰难的决定呢?国际舆论在现代战争里到底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呀?城市战给经济社会发展会带来怎样长久的影响呢?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好好琢磨。

历史给咱们的启示就是:打仗压根就不是处理问题的好法子。甭管是赢了的人,还是输了的人,都得付出惨痛的代价。现今当咱们回想起这段历史的时候,更得珍视和平,提防战争。

引用资料:

-《中日战争史》,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略分析》,李德哈特著

-《日本帝国的兴亡》,约翰·托兰德著

-《现代战争分析》,罗伯特·奥康纳著

-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统计资料

延伸阅读:

-《淞沪会战:1937年的中国》,作者·哈马克

-《上海1937:浴血淞沪》,作者·高林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见解,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思考问题:

🤔如果中国不在上海发动大规模作战,抗日战争的进程会有何不同?

🤔在现代战争中,如何平衡军事行动与国际舆论的关系?



上一篇:没有了